娱乐

资本市场韧性显现 估值低位、经济企稳、流动性拐点将成持续强抗压三点支撑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百科   来源:热点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来源:央广网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 岳玥) 市场波动之下,“韧性”得到验证。针对近期市场的起起落落,中国资本市场的抗压能力在投融两端均有体现,投资端国内投资者结构仍较为稳定,港股通净流入状况和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2日消息(记者 岳玥) 市场波动之下,资本“韧性”得到验证。市场

针对近期市场的韧性起起落落,中国资本市场的显现性拐续强抗压能力在投融两端均有体现,投资端国内投资者结构仍较为稳定,估值港股通净流入状况和新基金发行状况均表现良好;融资端IPO发行稳步推进,低位点将点支年内募资额超1.3万亿,经济优于前两年同期,企稳新股上市311家,流动均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强力支撑。成持撑

特别值得注意的抗压是,今年人民币汇率除对美元呈贬值态势外,资本相对其他货币均有升值,市场揭示出从全球层面来看,韧性中国经济基本面仍具有相对稳定的显现性拐续强优势。

未来我国资本市场会保持比较强的抗压能力,专家分析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量:一是,当前我国A股市场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估值端对于投资者已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对未来市场走势形成一定支撑;二是,我国经济逐渐企稳,预计三季度经济数据将呈现逐月改善态势,四季度开始,将进一步呈现企稳向好的趋势;三是,全球流动性预期或将逐渐改善。11月美联储加息落地后,全球流动性预期有望见到拐点,利好后市。

经过近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韧性得到了明显加强,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将其概括为“一个支撑,一个完善,三个优化”。“一个支撑”是指,中国稳定的经济基本盘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一个完善”则指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三个优化”是指我国资本市场“上市主体”、“投资者结构”和“产品体系”的不断优化。

市场波动资本市场投融两端仍较稳定

在近期市场波动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呈现怎样的状态?

首席策略分析师包承超认为,当前资本市场整体状况仍较为稳定,具体反应在投资和融资两端。

“市场波动下,投资端国内投资者结构仍较为稳定。”包承超分析,一方面,年初至今,港股通整体净流入超过500亿元,情况较好;另一方面,国内基金的发行情况体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年初至今,整体新基金成立数量接近千家,发行份额超过1万亿份,发行情况较为良好。

而在融资端,包承超认为国内资本市场融资端较为稳定,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强力支撑。年初至今,A股的IPO发行仍在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持续深化,为后续的全面注册制落地做准备。

公开数据显示,从发行情况看,年初至今,A股IPO募集资金公司数量达到697家,整体募资金额超过1.3万亿元,好于2021年及2020年同期;其中,新股IPO上市数量达到311家,募集资金接近5000亿元,维持在合理区间。

程强重点提及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在今年中国与全球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明显分化的前提下,人民币汇率除了对美元呈贬值态势外,相对其他国家货币基本均有所升值,或揭示出中国经济基本面从全球层面来看仍具有相对稳定的优势。

近年中国资本市场韧性明显加强

实际上,“资本市场韧性”概念的提出始自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

程强表示,2018年以来,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通过加强资本市场韧性提高金融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成为我国的必行之路。

经过3年多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韧性得到了明显加强,程强将其概括为“一个支撑,一个完善,三个优化”。

“一个支撑”是指,中国稳定的经济基本盘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虽然短期来看,我国在散点疫情扰动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的制约下面临一定冲击,但从全球层面来看,我国经济的相对表现仍然较为突出。

根据中信证券计算的全球各主要国家疫情前后指数化的GDP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疫后经济的修复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2021年,中国GDP增长领先全球,规模占全球18%以上,今年这一数值预计仍将保持领先。

“一个完善”则指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程强总结,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开市,完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体系;注册制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为在全市场实行注册制改革创造条件;证监会积极推动完善资本市场重要制度规则,2021年全年出台规章14件,规范性文件36件。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得到体系化改善。

程强指出,“三个优化”是指我国资本市场“上市主体”、“投资者结构”和“产品体系”的不断优化。

“上市主体”方面,当前我国A股战略性新兴行业上市公司超过2000家,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约20%增长至约37%,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支出的一半以上,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转型发展“领跑者”的角色更加凸显。

“投资者结构”方面,我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不断提升。2021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首次下降到70%以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逐步建立。

“产品体系”方面,不断丰富的股、债、期品种、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推出、公募基金产品的高速创新,均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品体系持续优化。

包承超进一步补充,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行,国内市场投资者正逐步向着长期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上交所统计年鉴,专业机构和沪股通的持股占比在逐步提升,截至2020年已经超过20%;与此相对,一般法人和中低持仓规模的自然人投资者的持仓占比均在不断下降。

“随着中国市场的日趋成熟,各行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A股市场各行业均涌现出龙头翘楚,在行业及市场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为市场带来长期投资价值。”包承超表示。

包承超一一列举:从早期能源公司的翘楚两桶油,到银行业中四大国有行;从消费中的茅台、,到新能源中的宁德、;每一个崛起的行业中,都会诞生出新的行业龙头,稳定着行业的经营情况及竞争格局,并为资本市场带来极高的投资价值。作为龙头公司的集合体,沪深300的成分股在A股市场的市值占比超过50%,成交额占比接近30%,整体盈利能力及估值水平较为稳定,为对A股市场带来极佳的锚定效应并起着极强的支撑作用。

包承超总结,中国资本市场的韧性在过去十年时间中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这主要得益于融资端和投资端的“双轨并行”。从2013年正式提出推进发行注册制改革,2019年科创板的正式开板,再到2020年进行创业板注册制的试点改革工作,以及未来注册制的全面实行,国内资本市场正迈着坚实的步伐逐渐走向成熟,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支持作用日益增强,财富效应逐渐凸显,市场沟通机制愈发成熟完善。

较强的抗压能力将持续保持

毋庸讳言,展望未来,可能将持续面临一个与过去十年差异较大的投资环境,包括全球通胀环境、地缘政治环境、全球贸易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都在增加,因而资本市场的内在波动率可能也会随之加大。

“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之下,将对资本市场提出更高的抗压要求,但我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韧性和抗压能力很有信心。”包承超表示。

程强亦给出了相同的判断,表示未来我国资本市场会保持比较强的抗压能力,主要出于三点考量。

其一,当前我国A股市场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截至9月30日,我国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的市盈率(TTM)分别为9.4、11.2、20.4、27.2、43.6倍,分别位于近5年来11.8%、9.4%、22.4%、17.7%、25.5%的分位数水平。行业层面,信创、医药、新型电力系统等行业的动态估值已经低于2018年底的水平。估值水平普遍较低,估值端对于投资者已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对未来市场走势形成一定支撑。

其二,我国经济逐渐企稳,预计三季度经济数据将呈现逐月改善态势。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持续推进、两批共6000亿的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和设备更新改造优惠贷款政策的支持下,我们预计9月工业生产、投资均将处于持续恢复过程,带动我国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四季度开始,经济或呈现出逐步企稳向好的趋势。

其三,全球流动性预期或将逐渐改善。11月美联储加息落地后,全球流动性预期有望见到拐点,利好后市。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承压状况,包承超观点坚定,认为纵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国内资本市场相较海外仍有足够的独立性。

“目前,中国资本流动并非完全自由和不可控,我国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仍具备相当的独立性,并且有望一直保持下去。因而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将来,国内经济环境、企业基本面、流动性环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立性,受到外部冲击的扰动相对较小。”包承超如是表示。

“投资者结构会更加多元化、稳定化和长期化。尤其是中长期资金和机构资金占比料将进一步提升,这会大大增强市场的抗压能力。而且,优质可投资产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提供更好的投资回报,是市场韧性的压舱石。”包承超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全面性优势已基本确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变正在进行。一些传统行业也日趋成熟,行业格局得到优化,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龙头涌现。与此同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将更加完备,包括企业退市、日常监管、投资者保护等制度建设也将为资本市场保驾护航,更有韧性。(央广资本眼)

copyright © 2025 powered by 指天誓日网   sitemap